版权所有 ?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
豫ICP备05002429号-1
豫公网安备 41041102000061号
学院电话:0375-2066473 传真:0375-2066471
校址:河南省平顶山市黄河路 81 号
![]()
官方微信
|
春天来了,他却走了
——追记在抗疫一线因公殉职的平职学院干部余斌
本报首席记者 陈璐
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,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。春天来了,可你怎么走了?献花、留言,3月27日上午,平职学院教职工纷纷通过网络祭奠在抗疫一线因公殉职的同事余斌。
2020年3月14日晚,连续在平职学院七矿技工校区工作了42天的余斌突发心梗,倒在了抗疫一线。
虽然余斌已经离开了10多天,但大家仍然不愿意相信他再也回不来的事实。
“他离开前的最后一天还在说,2岁多的小女儿在电话里哭着要爸爸,问他啥时候回去。可他终究还是没能回家,没能再抱抱孩子。”曾和余斌一起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同事焦全四哽咽着对记者说。
国有难、召必至,不计代价、不论生死。余斌告别家人,倾尽所有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,彰显了一名人民教师的情怀和大爱。
他的生命定格在41岁,定格在2020年3月14日的那个晚上,可他的故事、他的精神将一直流传下去。
逆行而上,把2000多名学生放在心头
余斌是平职学院技工学校的党总支副书记、工会主席。疫情发生后,他主动请缨,第一时间投入到了疫情防控一线。
“从2月2日起,余斌就开始吃住在校。”平职学院技工学校常务副校长李宏说。当时,七矿技工校区周围部分小区已经发现新冠肺炎确诊或者疑似病例,成为平顶山市疫情防控重点区域。为控制值班人数,尽可能降低交叉感染概率,余斌、李宏和焦全四3人逆行而上,主动担负起在校值班的任务。
“余斌主要负责七矿技工校区校园疫情防控和教职工、学生每天健康状况监测统计工作。工作千头万绪,每天都十分忙碌。”李宏说。
七矿技工校区有教职工70多人,学生2000多人。这些教职工、学生的家庭住址、身体状况,余斌必须全部登记掌握。
“每天,各班的老师统计完学生的情况后会发给余斌,再由他将所有情况汇总。但很多学生在外地,微信不回、电话不接,需要多次联系。常常,我们联系到所有学生,制作完表格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。”余斌的同事龚浩说,“余斌自己负责2个班、90多名学生,每天要一个个了解学生的情况。很多时候,等余斌忙完自己班里的事,再汇总整理完全部情况就到第二天一两点了。”
有一些学生虽然不是自己班的,但因为家住湖北等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,余斌不放心,还会一个个联系他们,细心交代疫情防控注意事项。
每天看着2000多名学生一个个都通过网络报了平安,他才能放心。
从2月10日起,该校区学生要在网上上课。之前,该校区没有上过网课,网课平台怎么使用、学生怎样进入等问题,也需要余斌一个个沟通协调,工作量更大了。
与巨大工作量成反比的是简单的饭食。因为疫情期间学校食堂关闭,周边餐馆也停业,从2月2日到2月16日,余斌最经常吃的食物就是方便面。
吃着最简单的饭、干着最辛苦的活儿,将两个年幼的女儿留给妻子,余斌把个人得失和安危置之度外,成为疫情防控战线上大家眼中的“拼命三郎”。
42个日夜的坚守,最后一个电话仍在谈工作
2月16日,对于“拼命三郎”余斌来说,更重的任务来了。
为了保证疫情期间的安全复工复产工作,集团将七矿技工校区定为集团集中健康筛查中心,要对各单位需要进行上岗前健康筛查的人员进行筛查。余斌又负责起了集中健康筛查中心的后勤保障工作。
此后,余斌的状态只能用脚不沾地来形容。
“人员入住前,我们要将4栋宿舍楼的400多个房间一一打扫、整理。特别是2号宿舍楼,因为改造后还没有使用过,建筑垃圾多、房间脏,清理工作量很大。那几天,在余斌的带领下,我们拆装床铺133张,协调配备床上用品600多套、生活用品15000余件。人员入住时,余斌还要负责发放洗漱用品等。最多的时候,我们这里一天要入住近400人,余斌的工作量有多大可想而知。从早上6点多到晚上8点多,他基本没有空闲时间,稍微有点时间,还要联系班里的学生。”焦全四说,“等忙完这一摊活儿,大家能够歇一会儿了,他又要去统计学生的健康监测情况,一忙就忙到凌晨两三点。”
2月17日,焦全四发现余斌的微信运动显示他走了6万多步。那天,余斌才睡了不足4个小时。
睡眠不足,是余斌在抗疫一线的常态。因为太累,好几次,余斌吃着饭就靠在椅子上睡着了。
大家心疼他,劝他多休息,但重任在肩,余斌怎能安然入睡?
管理着自己的2个班,学生每天的身体状况他要操心;汇总相关材料,学校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等工作他要负责;做好集团疫情防控工作,集中健康筛查中心后勤保障工作需要他协调沟通……余斌就这样一天天忙碌着。
连他的电话都受不了这样的忙碌而“罢工”了。
2月19日,李宏给余斌打电话时,提示对方无法接通。他找到余斌后才知道,可能是因为余斌最近通话太多,手机过热“罢工”了。
处理好手机故障,余斌又接着忙。
在生命的最后一天,他依旧这样忙碌。
3月14日,他上午忙完例行工作,傍晚6点多将当天七矿技工校区人员出入情况列表发给有关领导。
晚上8点多吃饭时,他跟同事说,小女儿想他了,哭着问他啥时候回去。当时,他的眼眶红红的。同事还劝他,疫情已经好转了,让他抽空回家一趟。
晚上10点多,他还在跟集中健康筛查中心主管医生通电话,沟通工作。
第二天,当大家再去找他时发现,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人世。
“他累了,要歇歇了。但我们多想看见他的笑容,听见他亲切的声音,可是一切都不可能了。他永远地留在了这个春天里。”余斌的一名同事在悼念他时悲痛地说,“兄弟,一路走好。”
燃烧自己,把爱奉献给每一名学生
得知余斌去世的消息,他的很多学生哀痛不已。
“上学时,余斌老师管得严,可都是为了我们好。这么好的人,怎么能这么年轻就走了呢?”余斌以前的一名学生难过地说。
15年的工作中,余斌就像一支红烛,照亮了学生却燃烧了自己。
余斌所在的七矿技工校区,招收的学生层次多、类型多,年龄相差较大。为使所有学生都能安全在校学习,七矿技工校区采取封闭式的半军事化管理模式。学生全部吃住在校,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。
余斌在七矿技工校区一直负责学生管理工作。为了更好地和学生沟通交流,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,余斌总是主动在校值班。“每周,余斌都要值三四个班。我有时候会说他,你总在学校,家里人没意见吗?他说,家里人习惯了,能理解。”李宏说。
家里有两个女儿的余斌,把厚重的父爱奉献给了每一名学生。
之前,余斌所带的班里有一名女生,入学时才15岁。因为父母离异,母亲疏于照顾她,所以这个女生性格叛逆。入校前,她曾在社会上游荡了一年多,身上沾染上了很多不好的习气。
刚开学时,这名女生不喜欢和同龄人交流,总偷偷往学校外面跑。一天晚上,宿管老师查寝时发现这名女生不在宿舍,好像是翻墙跑出去了。余斌赶紧通知这名女生的母亲,得知女生之前爱去酒吧,就挨个到市区的酒吧找,最终在开源路附近的酒吧找到了这名女生。
此后,余斌总利用休息时间找她谈心。得知她是觉得得不到家长的关怀所以放弃自己时,余斌就像父亲一样不断开导她,帮她树立信心,并让同学多和她沟通,带她一起学习。
后来,这名女生改掉了很多陋习,成功考上了大专,开启了人生的新旅程。
像这样的事情,还有很多。
有人说,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在余斌从教的15年间,又有多少灵魂被他唤醒?
如今,他走了,可这些灵魂还在,他的学生还在。逝者安息,但薪火不灭;生者如斯,亦铭记师恩。
他走了,他还在。
【原载《中国平煤神马报》】